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开发研究

来源:城建档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开发是指基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和“语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永久的保存,以满足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使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开发是指基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和“语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永久的保存,以满足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使用民族/族群进行语言恢复振兴、语言学习研究及其它相关方面的需要。除了具有主动性、专业性和复合性特点外,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开发更强调尊重语言使用民族/族群的意愿,以他们的现实和长远需求为立足点开展工作。由于语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程度和范围不断增大,建档开发的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开发的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起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抢救了一批濒危语言文化遗产,保存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材料。[1]

九十年代后,录音、录像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语言调查记录的发展,我国民族语言学界也开始关注语言濒危问题,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的语言》《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书。

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国家级语言文化保护工程,旨在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进行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抢救保护。该项目在调查和建库基础上,将开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成果的编纂工作,并出版一系列基础性成果,其中包括编写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志、中国濒危语言志、中国跨境语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地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调查报告等;[2]在“语保工程”建设基础上,将积极建设本地区的语言文化资源库或数字博物馆,编写出版本地区语言资源汇集,推进成果的开发利用。

(一)设立科研机构

如中国语言大学2013年秋发起建立“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暨南大学文学院设立了“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一带一路语言工程联合研究所”“城镇民族社区语言服务与教育研究中心”;云南玉溪师范学院设立了“濒危语言研究中心”和“云南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重点实验室”[3]。

(二)开展项目研究

如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理论体系、实践规程及技术准则研究”、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资源采集、集成、传输技术研究”等研究。

(三)建立语音语料数据库

国家语委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云南省民语委组织实施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语音语料库”计划,出版了一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包括《音系录像》和《词汇录音》两大系列,自1990年起历经10余年积累而成。[4]云南民族大学的“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项目,建成了数据库软件,收集到10多种语言资料。[5]除云南外,内蒙、湖南、广西、贵州、海南等省区也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库。

(四)建设濒危语言数字博物馆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将对收集记录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进行科学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将对已有珍贵语言资源进行电子化、规范化加工并入库,逐步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中国语言资源大数据博物馆和语言资源采录展示系统。[6]暨南大学文学院将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共建“中国濒危语言数字博物馆”。云南民族大学也建立了民族语言文字博物馆。

(五)举办专门的技能培训

自2013年起,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与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3期“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资源采录和立档技术高级研习班”,并计划用3年时间举办6期;云南玉溪师范学院也开办了“中国云南濒危语言有声资源采录技术培训班”。

从上述可知,虽然我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已开始起步,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少数民族濒危语档的开发利用工作尚未进入正轨,对涉及的开放开发、资源共享、长期可读性保障等问题考虑较少;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在语言档案集中管理和长期安全保存方面,还缺乏较为有力的制度和设施保障;档案界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利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上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文章来源:《城建档案》 网址: http://www.cjdazz.cn/qikandaodu/2020/0724/380.html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档式保
下一篇:馆藏文物建账、建档工作探析

城建档案投稿 | 城建档案编辑部| 城建档案版面费 | 城建档案论文发表 | 城建档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城建档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